在許多人眼中,煤礦塌陷區往往是荒蕪、貧瘠的代名詞。某地卻將一片廢棄的塌陷區成功轉型為年收入超五千萬元的水產養殖基地,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這一驚人轉變是如何實現的?其背后蘊藏著怎樣的發展智慧?
一、化劣勢為優勢:塌陷區的自然饋贈
塌陷區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積水洼地,原本是土地資源的損失,卻意外成為了水產養殖的理想場所。這些水域面積穩定、深淺適中,且受工業污染較小,經過環境修復后,非常適合開展規模化養殖。當地政府與養殖戶精準把握這一特點,將‘廢地’轉化為‘寶地’,奠定了產業發展的基礎。
二、科學規劃與生態養殖:技術驅動產業升級
單純依靠傳統養殖方式難以實現高效益。該地區引進了現代化養殖技術,實施‘以漁養水、以水養漁’的生態循環模式:
- 優選適應當地水質的魚、蝦、蟹等高價值品種,進行混合養殖;
- 采用智能投餌、水質在線監測等物聯網技術,精準控制養殖環境;
- 建立水處理系統,實現養殖尾水凈化與循環利用,杜絕污染。
科學的養殖管理不僅提高了成活率和品質,還顯著降低了成本,使產品在市場上具備強勁競爭力。
三、產業鏈延伸:從養殖到品牌營銷
養殖成功只是第一步。當地積極推動產業鏈縱向延伸,形成了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完整體系:
- 建設冷鏈物流中心,保障水產品鮮活送達各大城市;
- 發展休閑漁業,吸引游客體驗垂釣、漁家樂,開辟第二收入來源;
- 注冊區域品牌,通過電商平臺和短視頻營銷,將‘塌陷區水產’打造為綠色、優質的代名詞。
四、政策與協作:多方合力助推發展
這一成就離不開政策支持與多方協作:
- 政府出臺專項資金和土地流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合作社參與開發;
- 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解決養殖過程中的難題;
- 農戶通過入股或務工形式參與,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了共同富裕。
從塌陷區到‘聚寶盆’,這一蛻變證明,只要善于發現機遇、科學施策,即使是最不被看好的土地也能煥發新生。其成功經驗為其他資源枯竭型地區的轉型提供了寶貴借鑒——立足實際、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